那片养心的绿
————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
单位与家属院仅一墙之隔。上下班途中,必与竹林打个招面。那竹林居于家属院大门东侧一隅,窄窄的,宽不盈三尺,长不过两米。每日两次,我从所住的单元楼步行去单位,远远地,那片绿不经意地映入眼帘。及至走近细瞧,那青青的纤细的竹叶昂扬着,好似在风中窃窃私语。那真是一片翠绿的所在。都说绿是养眼的绿,的确如此,无论春夏秋冬,无论风霜雨雪,那片绿始终如一地养眼养心。
其实,称那片绿为竹林实在不妥,叫它竹园倒更恰切些。说到竹园,单位院内倒有一片。突然想起去年编发的内部刊物《开封检察》第3期封面,取名为《新一代检察官》,这幅摄影作品即以这片翠绿的竹园为背景,图片中,3名年轻的检察官立在挺拔的竹子前,兴致高昂地翻看新收到的检察刊物《公民与法》,那份专注与喜悦像是盼望与所有人分享。
如今,正是春暖花开时,这片背景竹园在万花丛中显得格外纯净。然,单位院中种植的物种实在是不少。古诗文中常提到的花中“四君子”梅、兰、竹、菊,皆为开封市检察院的“座上宾”。其实,这方院落中,不仅仅“四君子”受欢迎,放眼四望,办公楼的前后左右,挨挨挤挤地站满了生命,它们是柳树、木瓜、石榴、柿树、梨树、火棘、桂花、梅花、玉兰、迎春花、竹子、冬青等等,还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,一花一草,一枝一叶,皆为这个集体陡增了无限生机。都说梅兰竹菊修身养性,琴棋书画陶心怡情。的确,“四君子”的耳濡目染,意义深远,它们落户这方院落也并非偶然。无怪乎梁实秋先生评“梅兰竹菊”道:“合而观之,有一共同点,都是清华其外,淡泊其中,不做媚世之态”。俗话说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干警也在与“四君子”的日日相处中无形地受到了洗礼和感染。
我们还是说说这片竹园吧。
记不得这片竹子何时来此安家落户,只知道,发现时它们已站在院中高耸挺直、翠绿葱郁。又不知历经了几个寒来暑往,如今,竹园中的竹子依然枝繁叶茂,甚至有开疆拓土般疯长之势。站在竹园外的石径上听竹看竹,微风起处,千片万片的竹叶在婆娑起舞,沙沙有声;雨天里,晶亮的水珠顺着竹叶和竹节滑落,滴落在松软的泥土上,溅起丝丝泥土的芬芳,把竹子滋润得愈加青翠;春天的时候,嫩嫩的竹子有一种说不出的美。青青的笔直的杆、青青的尖细的叶,一丛丛、一根根,枝枝向上,叶叶昂扬,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;炎炎夏日里,翠绿的竹子叶片密密的,它们立在弯弯的石径旁,风轻轻地从竹园深处掠过,你踏在石径上,那风里裹夹的都是凉意。但风并不总是微风,风也有狂躁的时候。彼时,风中的竹子枝叶纷乱披洒,如万千刀枪相向,兵刃碰击,似有厮杀之声盈满于耳。可谁承想,风息时,翠竹又回复它原本端庄的模样,亭亭玉立,安然自若,骨节清刚。
这一片竹园四季青翠,园中秀丽的竹子一直保持着本色,即使是在万木凋零的秋冬,它们依然枝枝挺拔,叶叶碧绿。无怪乎古代文人墨客把竹子当作人品的象征。文人喜好画竹,如北宋“墨竹大师”文与可、清代“扬州八怪”之一郑板桥。文人也好咏竹,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人瘦尚可肥,士俗不可医。”这是苏轼精神气节的真实写照。是啊,竹,它性直、心空、节贞,宁折不曲,中通外直,是中华民族的品质象征,也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一部分。有人说竹子有玉的性格,青翠如玉,温润如玉,有玉石之声,玉石之韵,玉之格调,“四时同一色,霜雪不能侵”。竹又是高雅、纯洁、虚心、有节的象征,周天侯的《颂竹》:“苦节凭自珍,雨过更无尘。岁寒论君子,碧绿织新春。”令我们对竹有了更深层的认识。
一首古老的民歌《弹歌》唱道:“断竹、续竹、飞土、逐肉。”早在7000年前,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、弓弩等武器,用于娱乐、捕猎或战争。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,自古以来,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、食、住、行中,到处都有竹的身影。东坡居士曾感叹:“食者竹笋、庇者竹瓦、载者竹筏、炊者竹薪、衣者竹皮、书者竹纸、履者竹鞋,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。”爱竹之情,由此可见一斑。
郑板桥画竹子非常有名,他不仅是画竹高手, 更是咏竹高人。他的题画诗《竹石》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。作者在赞美竹子的坚定顽强、宁折不弯的高贵品格时,也隐寓了他自己风骨的强劲。写到这里,不禁让我想起一个人,他也具有竹子般的高贵品质,同事们评价,他一生敬业、清廉,他博学、睿智,他儒雅、至善,他阳光、无私,他……,然而,他却于2012年11月20日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引起心肺衰竭不幸辞世,走时年仅48岁啊,他就是孙国宪,去世前担任日博365体育副检察长。他的英年早逝,令周围人震惊和疼惜,那么,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大家同哭?是什么样的精神令人伤断肝肠?又是什么样的作为让他活在生者的心中?开封市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蒋美兰含泪评价他:“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!”河南省检察院党组书记、检察长蔡宁作出批示:“国宪同志的事迹很感人,……在他身上,展现出务实重干、公正亲民的河南检察精神,是全省检察机关学习的榜样。”是的,检察队伍里,还有千千万万像孙国宪一样克己奉公的检察官,他们既有竹子的宁折不弯——对待不正之风刚直不阿、公正执法,又不乏竹子的谦虚和善——对待百姓理性平和、亲民爱民。
板桥有诗云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”。我们新时代的检察官同样做到了把“民间疾苦声”记挂心间。他们常下基层做调研,制作“检民联系卡”,听民声,察民意,理性执法,努力践行“强化法律监督、维护公平正义”的工作主题,笃行“忠诚、为民、公正、廉洁”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,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,而对自己,却严格要求、克勤克俭,就如孙国宪。孙国宪的事迹被《检察日报》头版头条、《法制日报》头版相继刊发,《人民日报》记者专程来汴采访,而刚刚收到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办的刊物《检察队伍建设》,他的事迹在其中更是熠熠生辉。
|